初秋时节,晴空万里,站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仙湖茶叶基地的观景台向四周眺望,蔚蓝的天空映照着万亩茶园,山上一圈圈的茶树翠绿欲滴。
从观景台驱车下山几百米,就是茶农陈雪象的家,一栋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平顶房正在加盖第二层。“返乡种茶后,家庭收入更稳定,自己也能存更多闲钱来改善生活,接下来,我们准备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走品牌发展之路。”陈雪象信心满满地说。
位于仙湖村的仙湖茶叶基地平均海拔约1000米,这里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日照短,昼夜温差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是产高品质茶的胜地,“东源县东源仙湖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仙湖茶核心产区就在这里。在仙湖村及周边的苏杨、两礤等村,种茶是每家每户的奔康事业,茶树是村民的“摇钱树”,种茶为村民打开了致富奔康之路。
村支书开垦10多亩茶园
带领村民种茶
“现在每户村民家里都有小车,跟以前相比生活焕然一新,他们这一代人不会像我们那么艰苦,我感到很自豪。”曾宏如是仙湖村的老茶农,如今八十多岁的他,回忆仙湖村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他精神矍铄,娓娓道来,不断感叹国家政策给仙湖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是仙湖村第一任村支部书记、仙湖村茶产业大开发的种茶带头人。
上莞镇有5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所产仙湖茶色正味厚,清香甘醇,是“东江三大名茶”之一,仙湖茶的核心产区就在仙湖村,如今仙湖村村民家家以种茶为家庭支柱产业。
1999年上莞镇农业大开发以前,仙湖村可不是这样。“那时村里非常穷,海拔高,道路、电、通信都不通,离镇上10公里,只能走山路,村里收割一年的稻谷不够半年吃,大家吃不饱,男性村民的婚姻也很难解决。”曾宏如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和小孩留守村中。
从1999年开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上莞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东源县茶果公司合作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仙湖茶叶基地,初期规划种茶2万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连片发展仙湖茶叶种植,东源县茶果公司一边带领村民如何开发、种植、管理茶叶,一边引导村民做好茶叶宣传、销售等工作,从而带动村民发展。
“当时我们村穷得太厉害了,听说县里要来开发,村民都非常欢迎。”曾宏如说,但也有村民担心,那么大的茶园能不能管理好?采春茶期间1个人只能采1亩地,2万亩茶园哪里来那么多工人?产出的几十万斤茶叶卖给谁?
“当时村民的思想还没解放过来,大家压力比较大。”村民的担忧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于是镇里一面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一面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种茶,作为村支部书记,曾宏如第一个带头种茶,一种就种了10亩。在曾宏如等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种茶的积极性逐渐提升起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仙湖村茶叶的种植面积已达1.88万亩,每年出产茶叶375吨,产值1.25亿元;而曾宏如的茶园经过两代人的耕耘,也从最初的10多亩变成200多亩,每年出产茶叶6000多斤,成为村里的产茶大户,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曾氏仙湖茶”。“后来的发展证明,没有茶产业大开发就没有现在的仙湖村。”曾宏如说。
外出务工村民返乡
接续经营茶产业
与曾宏如家相距几百米,陈雪象夫妇正在家里规划着自家茶园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正着手成立一个家庭农场,提升茶叶品质,注册茶叶商标,进一步壮大茶产业。”陈雪象说。
陈雪象祖祖辈辈都在山上种茶,推开屋门就能看见自家的茶山。但在仙湖村茶产业大开发以前,限于山上交通不便,制茶过程艰苦,茶叶售价低,茶山交到陈雪象手中就没有继续打理了。“当时茶叶30元一斤,全用手工炒,辛苦不说,还赚不到钱。”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陈雪象也被迫离开家乡,去东莞做餐饮生意。
上世纪末,仙湖村茶产业大开发,开启了仙湖茶快速发展之路:村里的水泥路打通了,高压电做好了,通信也实现了,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为村民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引起了陈雪象的注意。
“在东莞做了十多年餐饮生意,一年下来赚的钱也不多,前些年看到家乡的茶产业发展很好,茶叶销量和价格都很不错,就放弃了外边的生意,返乡创业。”陈雪象说。
2008年,陈雪象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小茶山开始扩种,从最初的30多亩,逐步扩大到50多亩,陈雪象把茶园越做越大。“50多亩茶园每年能产出1500—1600斤茶,其中春茶约1000斤,每斤茶卖400元左右,今年卖茶的收入减去所有成本、家庭日常开支、子女读书费用,还有闲钱加盖第二层楼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陈雪象说。
与陈雪象一样返乡创业的还有同村“90后”女青年曾小芹。谈及返乡创业初衷,曾小芹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仙湖村家家户户都种茶,传统工艺对茶叶的汤色、茶色、条形都没那么注重,老一辈觉得只要把茶叶卖出去就行了,但我认为不仅要把茶叶卖出去,还要把仙湖茶的茶叶品牌推销出去,走现代化加工道路。”曾小芹说。
为此,曾小芹一方面与家人加大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房等设备的投入,建设了全村首个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房,创立醉德春茶叶品牌。同时,积极加入上莞镇茶叶协会,借助协会的力量积极推动仙湖茶“触网”,让仙湖茶入驻微信小程序、拼多多、微店等电商平台,推动仙湖茶走“线上+线下”的销售之路。
“加工厂能够加工标准化绿茶、红茶,除了我们自己使用,也能为其他茶农做茶叶加工,从而带动村民发展。”曾小芹介绍,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加工厂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随着上莞镇被评为广东省2020年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茶旅融合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方向,我们计划先建一栋民宿,目前已经动工了。”曾小芹说。
如今,在仙湖村,越来越多像陈雪象、曾小芹这样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返乡,将种茶变成一份长久经营的事业。
机械作业减轻茶农劳苦
助力可持续发展
走进仙湖村山脚下村民邹伟明家的茶园,只见一位茶农背着小电池,一手拿着畚箕模样的采茶机,一手拿着篮子,动作娴熟地把茶叶剪摘扫进篮里,三两下就把一棵茶树的新叶采摘完了。
“这片茶园不到1亩,如果用人工采的话,两个人一天都采不完,但用机械一个人一小时就采完了,效率很高。”这个机械就是邹伟明第一个引进仙湖村的采茶机。
邹伟明是1999年返乡创业的村民,返乡之初他以种果树、搞养殖为主,兼种茶。一次偶然机会,邹伟明在电视上看到有茶农使用机械化采茶的新技术,邹伟明突发奇想:自己能否引进这样的采茶机来更好地发展茶叶产业?
“仙湖村山下的茶叶售价比山上低,然而采茶的人工成本却是一样,相比起来山下种茶没有优势,如果用机械采茶,降低工人成本,提升采茶效率,那就能持续发展了。”邹伟明说。
说干就干,2002年,邹伟明在村里首先引进采茶机开始实行机械化采茶,“以前采茶高峰期,家里要请约30个人,除去工人工资还要管工人吃住,摘1000多斤春茶,所有收入除去成本,一年到头自己赚不到几个钱。”邹伟明介绍,人工采茶成本要150元/斤,而使用机械化则降到50元/斤。“采同样的茶园请1—2个人就够了,每年能省5万元,卖出去的茶叶差不多都是自己的钱。”邹伟明说。
如今,尝到甜头的邹伟明已把事业的重心转向种茶,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茶园扩种到40多亩,茶园产值每年达20万元,收益显著。在邹伟明的带动下,仙湖村及周边的百坝、苏杨等村大部分茶农都纷纷效仿,用上了机械作业。
“一开始大家都说我很傻,那么高、那么好的茶全部剪掉了,后来证明效果挺好。”邹伟明介绍,由于引进了采茶机,山下的茶农彻底解决采茶人工成本高的问题,茶农的收入一下子就提升起来。“现在人工越来越贵,老一辈茶农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又不愿意采茶,机械化是发展的趋势。”邹伟明说。
云南省去年新增减税降费153亿元 助力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记者从全省税务工作会议上获悉,我省税务部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抓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3亿元,
富宁县归朝镇因地制宜 把发展山豆根产业作为增收致富路
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归朝镇龙秋村的山豆根种植基地,只见一株株绿油油的山豆根长势喜人,群众在基地里忙碌着,大山里呈现出一派欣
永昌高速开建 弥昌、昌链项目前期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近日,永平至昌宁高速公路(昌宁段)开工建设,弥昌、昌链项目同时启动。永昌(永平-昌宁)、弥昌(弥渡-昌宁)和昌链(昌宁-链子桥)3条高速公路,
设计时速100公里 玉溪至楚雄高速公路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
近日,玉(溪)楚(雄)高速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楚雄枢纽小郭邑特大桥顺利完成90度转体,华丽转身成功上跨广(通)大(理)铁路,创下同类桥...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发布 12家滇企入选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共同主办的工业和信息化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发布
广东聚焦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 实现“林长治”
为进一步做好推行林长制的各项工作,近日,广东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广东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七项配套制度》(下称《配套
小德输官司将无缘今年第一项大满贯赛事澳网
昨天,澳大利亚联邦法院作出裁决,...
2021-2022赛季单板滑雪世界杯U型场地赛结束 蔡雪桐获总冠军
2021-2022赛季单板滑雪世界杯U型场...
比分扳平的机会被浪费 武磊在球队的处境尴尬
昨天,西班牙国王杯1 8决赛,西班...
中国男女国脚都面临着大赛的考验 男足热身平局收场
2022年伊始,中国男女足都面临着大...
把咸菜做出名堂 打响“石扇咸菜”品牌
闻之,十里飘香,清香沁鼻;食之,...
广州市共有8030家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3467家
1月16日,由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
广东省建设命名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近400个
1月16日,在双减政策落实后首个寒...
徐闻构建三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 让志愿服务成为“家常便饭”
近日,70多名来自湛江徐闻的志愿者...
传统射艺、书画鉴赏......暨大丰富寒假留校学生的生活
搭、举、引、放!话音刚落,一支弓...
传统射艺、书画鉴赏......暨大丰富寒假留校学生的生活
搭、举、引、放!话音刚落,一支弓...
去年广东省法院助力54家民企经破产重整恢复生机
近日,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胡润中...
粤已完成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广东将以更大力度全面构建一...
河源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大市河源...
中老铁路通车为沿线地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周边游、康养游现诸多亮点
中老铁路通车以来为沿线地区旅游业...
跨国物流运输方式更新升级 鲜花市场前景一片美好
根据RCEP的内容,进出口企业在与RC...
粤:不相连住宅面积未超标将不视为“一户多宅”
不得以取得公安机关单独立户作为申...
广东省将推动各地建立分性别统计制度
1月12日,广东省全省统计工作暨强...
2021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成绩单”:研发投入强度达国际先进水平
1月12日上午,中共广州市黄埔区第...
202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12月26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