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大数据技术加速向农业农村延伸和渗透,为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了有效途径。如何进一步把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家大数据战略有机结合,将大数据应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高端对话上,科技、农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机构与知名企业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数据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字经济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贵州省副省长吴胜华在致辞中指出,大数据必将带来农业大发展、农村大变化,当前时代大数据已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强大引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用好大数据这一助推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用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性、全局性任务。这一历史阶段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求以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来作为重要的支撑。而以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内容的科技创新,以农村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设备等技术成果不断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全方位的应用,多业态聚汇农业产业应运而生。推动了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决策者的行为智能化,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整体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通过这些年发展,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随着脱贫攻坚目标取得了全面胜利,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完成,“三农”工作的重心将从过去的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这是一场持久战,一定要走内生型的乡村振兴之路。
奇安信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院长刘勇表示,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一个重要的抓手。通过建设数字乡村,一是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能够更好地集聚生产要素,激活农村地区的生产;二是能够发挥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提高涉农人群知识、技能,提高产出价值和效率;三是可以发挥数字技术释放普惠的效应。改善农村的软环境,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
新机遇和新挑战纷纷涌现
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陈出新,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条件、新机遇。数字经济是如何赋能农业发展的,又带来了哪些新挑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表示,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粮食系统、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尤其注意到数字创新发挥的作用,从大数据匹配,到零接触配送,再到食品溯源,数字创新应用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产业链条和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为后疫情时期全球粮食积极转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宝贵经验。”
此外,粮农组织与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发布一系列的相关指南和报告指出,农业发展日益体现出数据驱动和数据密集性特征,大数据应用往往伴随着其他技术的共同推广,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可以改善小农户获取信息,投入品和进入市场的机会,有助于发掘生产潜力,提升经济效益。
数字化平台的普惠性和包容性还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区块链等技术能提高食品的可塑性,从而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增进整个价值链的透明度、信任度。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有助于进行先进作物管理、病虫害监测、物种识别、水土管理,从而提高粮食安全。
吴胜华则透露了目前大数据推动农业发展的切实成果。他表示,走进贵州省的乡间地头可以看到大数据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生产实现加速度,产品销售进入快车道,这些技术为农村发展装上了智慧眼,乡村振兴有了智慧心。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在贵州具有广阔的前景,也必将进一步催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农业农村领域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未来将坚定不移地把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不过,伴随着机遇而来的还有挑战,数字化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风险。张忠军表示,首先是贯穿农业粮食系统数字鸿沟,尽管水平时间推移,实现数字技术的成本大降,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获取机会不公、成本高昂、技能不足和资本有限,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仍然较难把握这些机会。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问世可能导致对劳动力的替代,这可能会给农村地区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于个人私密数据和数据共享方式的保护也是一个关切点,数字化往往意味着大量利用数据,应该通过建立隐私标准和安全屏障保护用户。
如何顺势抓住数字经济红利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传统行业,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当前我们对于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的需求非常迫切,如何顺势而为助推发展?
张忠军认为,为实现机遇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农业粮食系统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政策制定和监管;第二,缩小经济和性别差距;第三,提高数字技能水平;第四,缩小数字鸿沟。近几年,政府先后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相信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的潜能将在我国得到进一步释放。
李春生指出,第一,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目前农业产品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产业发展业态,“农业+林牧渔”综合种养,形成示范农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复合性农业;“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形成了创意性农业;“农业+信息产业”形成智慧农业等。这种农业产业发展态势为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进一步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平台。针对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实际,充分依托大数据、充分利用信息产业技术成果,推广相互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与业态创新等,进一步加快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第二,突出重点,解决好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粮食安全问题方面,目前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基础、保障基础还不是很稳固。目前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达6.5亿吨,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9亿吨左右。实际上,每年粮食需求量在7.3亿吨左右。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和发展为解决农村日益空心化和老龄化、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对于农产品销售的问题,让农产品卖得出好价钱是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保证。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可以形成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同时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多种形态,实现供给与消费、生产与需求和市场有效衔接,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使农民种得好、卖得顺畅,卖得上好价钱,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培养我国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所需人才。同时建立健全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记者 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