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川菜第一菜回锅肉:从江湖来,向四海去
中新社成都5月10日电 题:川菜第一菜回锅肉:从江湖来,向四海去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无论是巷陌深处的苍蝇小馆,或是入选米其林指南的星级餐厅,要想在成都街头检验一家川菜店是否正宗,莫过于点上一份川人家家会做的回锅肉。
成都,这座被联合国授予的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实为“好吃嘴”与手艺人的相互成就。食客们不会吝啬一两个小时的路程,穿城寻一份夹着红油耳片的酥脆锅盔,或是一碟刚从辣卤锅中捞出的老妈兔头,自然也不乏用一生心血与一道菜“较真”的大厨。
在一家打着“三代人都爱吃的回锅肉”招牌的川菜店内,厨师王加强正为徒弟演示回锅肉的做法。
四川成都,在一家打着“三代人都爱吃的回锅肉”招牌的川菜店内,厨师展示炒回锅肉的食材。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见方块子的二刀腿肉合着姜葱、料酒、花椒慢煮至七分熟后捞出,切成铜钱厚的薄片回锅爆炒,甜红酱油、郫县豆瓣赋予灵魂,升腾的烟火气中,肉片在高温下卷曲成“灯盏窝”状,再撒上一把脆嫩蒜苗,为这道色泽油润的菜肴添上一笔爽意……
“学的第一道菜就是回锅肉,第一次挨打是因为回锅肉炒慢了……”与回锅肉“死磕”30年的王加强至今仍收藏着老校长手写的回锅肉菜谱。在他看来,回锅肉易学难精,除了要严格掌握煮肉的火候,回锅过程更需行云流水般控制在两分钟左右,用猛火逼出二刀肉(指切掉猪尾巴那圈肉,靠近后腿的部分,因为是第二刀,俗称二刀肉)的软糯、焦香,入口化渣。
四川成都,在一家打着“三代人都爱吃的回锅肉”招牌的川菜店内,川菜大师王开发(右)正在准备炒回锅肉的二刀肉。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香味四溢,肥而不腻”,是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在《川菜》一书中对回锅肉的品评,她还称赞中国人“精通烹饪肥肉的艺术”。
这种“精通”不仅体现在制作,也体现在选材上。在王加强看来,回锅肉之所以用二刀肉而非五花肉,是因为后者更适合做“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粉蒸肉、红烧肉,而前者更适合回锅的“猛火快攻”。
随着时代变迁,回锅肉的食材搭配也早已不局限于蒜苗,苕皮、锅巴、土豆、豌豆、秋葵、豆腐干等都可入锅,与二刀肉片热辣共舞。成都城南郊区一家主打回锅肉的小店,因厨娘炒得108道不同搭配风味的回锅肉,备受食客青睐。
四川成都,在一家打着“三代人都爱吃的回锅肉”招牌的川菜店内,厨师王加强(中)正在展示炒回锅肉技艺。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如果严格按照最早的菜谱,做出来已经没法吃了。”中国烹饪大师王开发说,数十年来川菜从原材料到厨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代代厨师亦不断探索改良,如将刚出锅的回锅肉盛在带火的餐具中,避免因温度下降而失去最佳风味。种种守正创新,正是源于数千年来烙在中国人心中的“饮食密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当然,回锅肉之所以能成为川菜第一菜,除了美味,更因这份舌尖上“油然而生”的幸福承载着川人的集体回忆。
四川成都,在一家打着“三代人都爱吃的回锅肉”招牌的川菜店内,厨师王加强(中)展示自己刚做的川菜回锅肉。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为欢迎航天员叶光富结束183天的太空之旅,叶光富姐姐叶亚丹特意在家乡成都烹饪了回锅肉。“回锅肉又称‘过门香’,小时候谁家炒回锅肉,整栋楼的人都能闻到,偶尔咬破一颗豆豉,味蕾在酱香刺激下忍不住刨上一大口饭。”叶亚丹回忆,儿时只有逢年过节家中才会烹饪回锅肉,肉菜吃完后,汤汁留着拌面条、米饭,又是一道美味。
出生于市井江湖,回锅肉亦能登堂入室,向四海传播。
中国烹饪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杨孝成曾于20世纪80年代前往美国,在传奇中餐厅纽约荣乐园掌勺。在这位非遗“成都回锅肉烹饪技艺”第二代传承人看来,人的口味本质上都是一种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锅肉。
如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有川菜的地方必有回锅肉。回锅肉的变化正是川菜的缩影——从江湖来,向四海去。(完)
标签: 川菜回锅肉
全球今日讯!东西问丨赵国栋:一杯酥油茶,蕴含几多汉藏交流史?
中新社“东西问”就此独家专访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赵国栋博士,探究“一杯酥油茶”中蕴含的汉藏民族交流史。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后...
每日快播:解码中华文化基因:开眼了,石头还能“开花”?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参观乐器工作室。”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
环球今头条!加拿大《搜罗SOLO》杂志主编:从海外创业者到中国故事传播者
陈林祖籍山东烟台,2002年从北京前往法国求学并从事设计策划;2010年前往加拿大,2015年发行加拿大第一本全简体中文时尚生活杂志《搜罗SOLO》
【全球新视野】马来西亚马来裔新人婚宴邀聘华人狮团作为表演娱宾
据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报道,近日,马来西亚一对新人在斗湖市区民众大会堂摆设婚宴,邀聘华人狮团作为表演娱宾,气氛喜庆热闹。
全球滚动:【寻味中华】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题: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中新社记者胡远航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气味。
每日信息:让非遗“活起来” 山西吕梁7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展演
(记者范丽芳)“一定要让非遗走到人们的身边、走进人们的生活。截至目前,吕梁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百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16项...
环球快消息!90后壮剧演员程明月:“非遗”传承创新需要更多“青春力”
题:90后壮剧演员程明月:“非遗”...
环球精选!新西兰华社首届舞蹈博士论坛在奥克兰举行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报道,日前...
【天天新视野】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在德国北威州掀起热潮
波恩消息:作为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
天天播报: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海洋研习营开营
7月10日,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