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一幅丰收美景扑面而来。眼下,西湖区双浦镇一万多亩麦田迎来丰收,预计产量将达到2700余吨。
双浦种粮大户周武群看着自家的1900多亩麦田,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年开春后气温低了一段时间,小麦成熟得慢,生长期延长麦粒就更饱满。”周武群介绍,小麦颗粒重,产量也上去了,品质比去年好。
趁着抢收时节,周武群的三台收割机同时进场,每台一天能收割80亩,收割下来的麦子会统一进行低温烘干分拣,最后上交粮仓入库。“现在亩产能达到550斤左右,个别亩产能到800斤,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在双浦,冬种小麦,夏种水稻,每年,西湖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田间地头,对土壤进行取样测肥,针对缺少养分的土壤进行配方施肥,促进小麦茁壮成长。
去年,周武群特地买了农业无人机,进行播种和施肥。“以前一亩播20斤种子,现在有了无人机,一亩播30斤种子,按照80%的出芽率,产量自然也就高了。”周武群说,“6万多元的无人机,国家还补贴了1万元,有现代化农机帮忙,我们的作业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丰收的背后,是农业政策与农技服务持之以恒的支持。
几年前,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在双浦大力推进,激活了乡村“绿色活力”。双浦镇原本散乱的农田流转并复垦,并改造成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实现杭州主城区垦造水田零的突破。
治理后,水田恢复了原貌,土质得到提升,规模化种植具备了基础条件,在政府的号召下,双浦农民踊跃报名承包土地,村民周武群就是其中之一。
承包土地后,周武群每天在田间奔波,将一片片复垦土地变成粮食丰产区。

去年,西湖区出台了农作物统防统治和配方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帮忙农户们降低了不少种植成本,绿色化、生态化生产体系得到推广。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每年获得2000多元的租金,同时,在种粮大户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加入农田管理队伍中,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
除了农产品的收益,种粮户们还不断尝试拓展其他创收途径。比如,周武群打造了一片3D彩稻田,吸引了一大批城里的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的双浦,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生产行业。“土地的质变重新提振了农民的信心,促进了新农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长,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新动能。”双浦镇工作人员如是说。
全球今日讯!东西问丨赵国栋:一杯酥油茶,蕴含几多汉藏交流史?
中新社“东西问”就此独家专访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赵国栋博士,探究“一杯酥油茶”中蕴含的汉藏民族交流史。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后...
每日快播:解码中华文化基因:开眼了,石头还能“开花”?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参观乐器工作室。”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
环球今头条!加拿大《搜罗SOLO》杂志主编:从海外创业者到中国故事传播者
陈林祖籍山东烟台,2002年从北京前往法国求学并从事设计策划;2010年前往加拿大,2015年发行加拿大第一本全简体中文时尚生活杂志《搜罗SOLO》
【全球新视野】马来西亚马来裔新人婚宴邀聘华人狮团作为表演娱宾
据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报道,近日,马来西亚一对新人在斗湖市区民众大会堂摆设婚宴,邀聘华人狮团作为表演娱宾,气氛喜庆热闹。
全球滚动:【寻味中华】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题: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中新社记者胡远航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气味。
每日信息:让非遗“活起来” 山西吕梁7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展演
(记者范丽芳)“一定要让非遗走到人们的身边、走进人们的生活。截至目前,吕梁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百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16项...
环球快消息!90后壮剧演员程明月:“非遗”传承创新需要更多“青春力”
题:90后壮剧演员程明月:“非遗”...
环球精选!新西兰华社首届舞蹈博士论坛在奥克兰举行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报道,日前...
【天天新视野】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在德国北威州掀起热潮
波恩消息:作为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
天天播报: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海洋研习营开营
7月10日,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