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柏林6月27日电 专访:“与中国文学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访德国汉学家吴漠汀
新华社记者 张毅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中国文学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德国知名汉学家吴漠汀(德文名马丁·韦斯勒)说,“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我想尽可能地多去阅读,把有趣的作品译介给德国读者。”
吴漠汀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他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首部完整德文译本的主要译者之一,还曾翻译鲁迅、巴金、钱钟书、王蒙、韩少功、贾平凹、徐则臣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大量作品。吴漠汀目前任中国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中心主任,并曾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视频采访时,吴漠汀忆起自己读高中时与中国文学结缘的经历,“1987年,我参加了在家乡明斯特举办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当时中国诗人绿原(原名刘仁甫)在会上朗诵了一首讲述自己生平的诗,深深吸引了我。”
在后来的互动中,绿原注意到了吴漠汀对中国和中国文学的兴趣,送给他一支毛笔和一方砚台,鼓励他学习中文,给自己写信,“毛笔和砚台至今仍在我书架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由此,吴漠汀踏上了研习中文的道路,并在十多年后和另一名译者合作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首部完整德文译本,“当然我没有停止脚步,目前还在进行译本第四版的修改。”
“学习中文后我来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我和同学们一起翻译了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王蒙还曾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就这样,我又踏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陆续研读并翻译了鲁迅、巴金、钱钟书,以及韩少功、贾平凹、徐则臣等作家的作品。”
吴漠汀告诉记者,自己在翻译研究中,了解并热爱上中国的书法、绘画、戏曲、服饰、饮食、手工艺等。在他看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社会紧密相连。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开放包容、爱好和平、耐心毅力、和而不同、追求正义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也是世界文化的典范。”
“我们都面临同样挑战——新冠大流行、气候变化、贫困、腐败……对这些涉及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答案。我们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吴漠汀说。
因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吴漠汀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这对我既是极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激励,”“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大量国外知名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但在德国,只有相对较少的中国作品被译成德文。”
为此,吴漠汀召集一批汉学家成立了翻译工作坊,“我们的工作就是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参与记者:姚羽)
全球今日讯!东西问丨赵国栋:一杯酥油茶,蕴含几多汉藏交流史?
中新社“东西问”就此独家专访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赵国栋博士,探究“一杯酥油茶”中蕴含的汉藏民族交流史。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后...
每日快播:解码中华文化基因:开眼了,石头还能“开花”?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参观乐器工作室。”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参访团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
环球今头条!加拿大《搜罗SOLO》杂志主编:从海外创业者到中国故事传播者
陈林祖籍山东烟台,2002年从北京前往法国求学并从事设计策划;2010年前往加拿大,2015年发行加拿大第一本全简体中文时尚生活杂志《搜罗SOLO》
【全球新视野】马来西亚马来裔新人婚宴邀聘华人狮团作为表演娱宾
据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报道,近日,马来西亚一对新人在斗湖市区民众大会堂摆设婚宴,邀聘华人狮团作为表演娱宾,气氛喜庆热闹。
全球滚动:【寻味中华】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题: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中新社记者胡远航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气味。
每日信息:让非遗“活起来” 山西吕梁7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展演
(记者范丽芳)“一定要让非遗走到人们的身边、走进人们的生活。截至目前,吕梁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百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16项...
环球快消息!90后壮剧演员程明月:“非遗”传承创新需要更多“青春力”
题:90后壮剧演员程明月:“非遗”...
环球精选!新西兰华社首届舞蹈博士论坛在奥克兰举行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报道,日前...
【天天新视野】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在德国北威州掀起热潮
波恩消息:作为中德建交50周年系列...
天天播报: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海洋研习营开营
7月10日,海峡两岸(东山)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