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次上市聆讯后,12月15日,卫龙食品(09985.HK)正式登陆港交所,在资本市场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作为国民零食品牌,背负“辣条第一股”这一名号的卫龙,在上市后却并未在股价上大放异彩,反而连跌数日,截止12月22日收盘,卫龙累计下跌超10%,实现了港股市场的“开门绿”。
作为估值曾经高达600亿的零食巨头,本次卫龙上市估值本就大幅缩水,在上市后又即刻迎来了破发,不禁令人质疑:辣条它不香了吗?卫龙基本面究竟如何,后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01 蔬菜制品比重快速提升,业绩整体增收不增利
(资料图片)
辣条其本质是一种以面粉为主材料,辅以辛香料的“调味面制品”,由于成本较为低廉,而辣味食品具有一定“成瘾性”,逐渐成为一种广受大众喜爱的经典零食。卫龙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为了调味面制品的行业霸主和经典代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产品范围向其他辣味产品扩张。根据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营产品包括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以及其他类产品。
从收入端来看,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33.84亿元、41.20亿元、48.00亿元、22.60亿元。其中,2019年-2021年公司营收呈现整体增长趋势,但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出现了下滑,收入比上年同期略微减少1.8%。同时,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止10个月的销售额略有减少,预计2022年全年营收将以下降收尾。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对于营收下降,公司认为主要是COVID-19在我国若干地区的区域性复发所致。从销售渠道来看,卫龙产品的销售以线下经销为主,尽管近年来线下渠道的占比有所下降,但截至2022年上半年线下渠道销售占比仍高达89%,因此疫情对公司产品销量的冲击非常明显。
拆分产品来看,“辣条”类的调味面制品依旧是公司营收的主要贡献者,2022年上半年占收入比重达到59.3%。而蔬菜制品近年来占公司收入比重逐步提升,截至2022年上半年占收入比重已经达到36.2%,为公司打造了快速成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毛利率上来看,公司2019年-2022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7.1%、38.0%、37.3%、38.1%,整体在一个区间内保持平稳波动。但从利润角度来看,2019年-202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58亿元、8.19亿元和8.27亿元,同比增长38.18%、24.41%和0.97%,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2022年更是转盈为亏,实现净亏损2.61亿元。公司为何“增收不增利”?2022年的亏损又是因何?
02 营销支出压制利润,新增产能消耗现金
先从亏损端谈起,公司管理层也对这部分进行了解释。根据管理层所述,公司22年上半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投资有关的一次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这导致其他收入/亏损端在2022年上半年支出了6.28亿元。去除掉这部分非经常损益后,公司2022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为4.25亿元,同比增长11.8%。
考虑到2022年的特殊环境,卫龙的营收和利润问题均情有可原,但公司在2019年-2021年期间的利润增速放缓却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从费用端来看,销售支出的增长是公司利润增速下降的主因之一。2019年-2021年,公司销售支出分别为2.81亿元、3.71亿元、5.21亿元,费用增长明显。
辣条本身具有高糖、高盐、高油的特质,且成本与售价均较为低廉,因此一直以来难以摆脱“垃圾食品”的标签。近年来,卫龙将辣条、魔芋爽等产品原先使用的透明包装更换为黑白包装,并在营销上强调卫龙产品的干净卫生、品牌格调等方向,为的就是改变产品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公司在营销支出上的增长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费用在近年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2021年,公司管理费用支出分别为1.38亿元、2.01亿元、3.59亿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管理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9.8%,较2019年的4.1%有着巨大的增长。在2022年全年收入下滑的假设下,公司全年管理费用支出或超过10%,进一步压缩公司的利润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募资上市之前,公司的现金情况并不乐观。在2021年,卫龙完成了6.59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该轮融资由CPE源峰(中信产业基金)和高瓴领投,红杉中国、腾讯、云锋基金跟投。截zhi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高达13.16亿元。而到了2022年6月30日,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1.81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被用于投资活动,即产能提升的建设上。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03 竞争对手不止“辣条”,新产品有望打开增长曲线
从制作工艺和原材料的角度来说,调味面制品是一个几乎不存在入行门槛的产业,因此促进销量增长的要素更多是集中在品牌营销端上。在这方面,卫龙目前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公司在辣味休闲食品、调味面制品、辣味休闲素菜三个赛道上均为行业市占率第一,且均超过2-5名企业的市占率之和,大幅领先于其他企业。
但放在整个休闲食品市场中,以辣条为代表的的调味食品仅仅是休闲食品的一种选择,公司面临的竞争对手并不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算,2021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251亿元,2016年至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为6.1%。就上市公司角度来说,类似三只松鼠(300783.SZ)、良品铺子(603719.SH)、洽洽食品(002557.SZ)等公司在休闲食品的市占率上均有较好的成绩。
对于卫龙来说,过往依赖辣条这一单一产品的经营结构很难支撑公司继续壮大规模,因此在新产品上的研发就成了公司下一步的方向。“魔芋爽”、“海带丝”等产品的成功使公司获得了进一步的增长曲线,也使公司坚定了拓宽产品路径的决心。除调味面制品外,目前公司已在辣味休闲蔬菜、辣味肉类零食、豆干豆皮及香脆休闲食品领域布局了产品,全面渗透辣味休闲食品。
2022年对于消费行业而言是一个“灾年”,在经济下行、疫情抑制需求的背景下,消费行业,尤其是非必需消费行业整体均呈现出承压的趋势。随着近期防疫政策方针的转向,消费行业有望迎来复苏。但对于卫龙来说,新产品能否复制辣条、魔芋爽的成功才是公司估值能否提升的要因。若公司无法实现业绩端的提升,无法展现出进一步统治市场的魄力,即使行业整体向好,股民也不会为吃腻了的辣条“买单”。
全球热议:卫龙上市后连跌数日,辣条在资本市场为何“不好卖”
历经三次上市聆讯后,12月15日,卫龙食品(09985 HK)正式登陆港交所,在资本市场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作为国民零食品牌,背负“辣条第一...
快报:小米换帅!王翔退休 卢伟冰接棒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23日讯(记者唐植潇),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出一封内部全员信,称小米总裁王翔将于2022年12月30日退休卸任,未来作为
低调关店,又一商超巨头撤退!传统商超路该怎么走?
导读:遭遇市场无情洗牌,传统商超如何自救?当前,实体店遭遇开市无客,店中无店员的尴尬局面,面对市场慢慢复苏的大环境,华润万家却...
环球速递!金山云将于12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不发行新股,王育林已辞职
12月23日,金山云(NASDAQ:KC,HK:03896)发布公告称,拟通过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代码为“03896”。按照计划,金山云将于2022年12
苏州银行:积极探索客户下沉和差异化定价策略
2022年12月23日,苏州银行(002966 SZ)发布了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1、贵行个人消费贷如何做客户下沉?答:现阶段,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和
世界资讯:信创在金融行业进入应用爆发增长阶段 2025年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4 3亿美元。作为深度分布式改造和基础设施算力升级的主战场,金融云在整体大环境
12月23日,酒店及旅游板块活跃,三特索道涨幅达10%
12月23日,酒店板块收录6家,其4家...
马来西亚Hospitality 360公司与温德姆酒店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月,温德姆酒店集团与马来西亚酒...
世界微资讯!2023年铁路春运火车票12月24日开售
据“中国铁路”公众号消息,2023年...
【世界热闻】山西一地改造酒店推出“阳性隔离套餐”
近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新冠肺炎疫...
环球视点!全国首家奥特曼主题酒店预售首日三秒告罄
12月21日,大众期待的上海海昌海洋...
快消息!贵阳多部门联动开展电竞酒店专项检查监督行动
为贯彻落实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
视讯!北京:毕业三年内可申请保租房 首批非应届大学生入住
近日,北京市首批非应届毕业生正式...
区块链旅游初创公司与度假村合作推出酒店权益Token
近日,区块链旅游初创公司Pinktada...
全球新资讯: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将被公开拍卖
近日,有媒体消息称,合肥元一希尔...
环球热文:烟台市文旅产业链线上招商大会成功举办,招商总金额1400多亿元
近日,“携手仙境烟台、共创美好未...
世界速看:上海:1-11月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8万套(间)
12月22日,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每日热文:山西大同出台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近日,大同市人民政府印发《大同古...
环球快资讯:携程:三亚领跑海南旅游复苏
据携程数据显示,12月7日至12月18...
日本入境游客增至近100万人 系去年同期45倍
据共同社12月21日报道,日本国家旅...
【天天播资讯】南京旅游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振宇因病已无法履职
12月22日,南京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
世界今头条!港股日报 | 恒生指数涨2.71%,南向资金净买入7.73亿港元,保险板块领涨
截至2022年12月22日港股收盘,恒生...
大盘高开低走,消费板块持续强劲,机构认为或迎来阶段性机遇
12月22日,A股大盘全天高开低走,...
印度新冠仿制药流入中国,1瓶一千多:为何不能吃?
自行购买印度新冠仿制药,不安全,...
机构:呵护流动性,政策频出 国开ETF(159650)单日吸金超11亿元,最新规模破72亿元
近日,债市回暖,国开ETF(15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