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男,1930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中,男,1935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名外籍专家、1个国际组织。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持续激励基础研究,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强调成果应用积淀,坚持要求提名成果应用需满三年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全部向外籍专家开放,开放合作步伐更加坚实。据新华社
顾诵芬:“歼8之父”万米高空拍摄飞机动态
1930年,顾诵芬生于江苏苏州。他的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国学大家,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
1935年,顾父举家北迁,前往燕京大学任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年仅7岁的顾诵芬在燕京大学附小读二年级,目睹了日军的轰炸暴行。10岁那年,叔叔送给他一个木制的航模作为生日礼物,顾诵芬一下子喜欢上了飞机,也立下了“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誓言。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的航空工业局。在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1956年8月份,我国第一家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
为解决机身采用两侧进气的难题,顾诵芬与军工专家们一起,利用当时仅有的、从没在工程中应用过的风洞,边摸索、边试验,最终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白天下班后,他还得带着同事一道去医院收集废针头,焊接在铜管上,组成模型……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在沈阳首飞成功。顾诵芬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创建了属于中国人的气动力设计方法,也在应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超级大国已拥有两倍声速战斗机,而我国却没有与之抗衡的装备。不少航空科研人员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争气机”。
1964年,独立研制歼8战斗机工作正式启动,原总设计师在执行公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这让所有参研人员都悬起了一颗心。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乘坐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振动情况。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年近半百,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正是源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察和大胆尝试,顾诵芬最终和团队一同解决了气流严重分流的问题,并亲自做了对飞机后机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彻底排除了飞机跨声速抖振的现象。
随后15年,他持续参与歼8Ⅰ和歼8Ⅱ的设计,直至定型生产。这款双发高空截击战斗机成为我国航空自主研制的一代传奇,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世纪。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但他总是说,回想自己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本报记者 张航 实习生 何蕊
王大中:“200号”走出的核能专家
2021年9月12日9点35分,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机组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正式进入持续核反应。这座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全球首个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向正式启动运行、实现并网发电迈出关键性一步。作为我国著名的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王大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
1935年,王大中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56年,着眼于国家对原子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品学兼优的王大中成为该系的首批学生。
1958年,清华向上级提出建议,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我国核能事业急需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建议获得批准,基地选址在昌平虎峪山区,工程代号“200”,这也是清华核能研究的摇篮,被清华人亲切地称为“200号”。这年,王大中毕业留校工作,参与了“200号”的建设。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高科技前沿领域的“863”计划,并选定在生物、信息、能源等7个领域实施。王大中作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最初阶段的论证。在“863”计划的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启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并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就取得了8项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1992年,国家批准立项,在“200号”建设一座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这为如今高温气冷堆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介绍,石岛湾核电站采用的高温气冷堆是世界公认的第四代核能技术优选堆型。“固有安全性”是高温气冷堆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堆型用材与设计的自身物理机制保证了即使在严重事故下不采取任何人为和机器的干预措施,反应堆堆芯也不会熔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量外泄。
除了核能科学家,王大中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清华大学校长。从1994年至2003年,王大中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总体办学模式和思路,实施了“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讲席教授”计划等一系列改革。这9年里,清华成立了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基本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
2003年,王大中离任。当年毕业季,清华毕业班学生强烈要求和王大中合影。学校相关部门发出通知后,短短时间就有168个班级近5000人报名。
本报记者 张航 实习生 何蕊
■相关新闻
北京地区6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今天,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记者了解到,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6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61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3%,稳居全国首位。此外,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3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3位来自北京。
“80后”科学家脱颖而出
北京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持续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度,北京15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蛋白质科学等诸多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为构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先发优势奠定了基础。
两位“80后”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奖。北京大学刘若川教授主持完成的“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解决了一些多年悬而未决的猜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云霁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新范式”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开创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研究方向,成为当前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最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形成的新范式已被业界广泛采用。
中关村科学城持续领跑
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达40余项。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主持完成的“基于结构基元的新电磁材料和新效应的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从结构基元出发、高效探索新材料和新效应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在发现重要高温超导体、新途径诱导磁性、非常规结构和新效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北京大学教授马思伟等人完成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发明了超高清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视频编码和计算框架,形成了完全自主的编解码技术体系,构建了“技术标准-芯片终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了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
数字经济新业态全面提速
此外,2020年度获奖成果中,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新基建加速落地,新模式加速涌现,新业态加速成长,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海峰主持完成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为联通、东航、广东电网、央视网等6.5万家企业提供跨模态理解能力,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研制了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和工业仿真等领域应用平台,为1000余项科研项目研发提供支撑,极大促进了高性能计算普惠化;清华大学唐杰教授主持完成的“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研制了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系统AMiner,服务于全球220个国家和1000余万用户。
12月12日起沈阳市中小学有序恢复线下教学
12月12日起沈阳市中小学有序恢复线下教学
赶夏夜市集、书房里避暑...... 探访南京各处人气爆棚的消夏热门地
近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了各处人气爆棚的消夏热门地,记录下各色灵动的文旅消费镜头。镜头1 书房里避暑,逛馆间消夏如今,城市书房成
江苏2022年中职职教高考考生今日下午可查询考试成绩
昨天,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通告,江苏省2022年中职职教高考成绩定于7月15日17:00后向社会公布,考生可登录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查询中心栏目或
南京水务部门严密监控高温供水期间管网末梢水等水质情况
记者昨从市水务局获悉,因持续高温晴热,7月12日,我市主城区单日供水达216 44万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据悉,为保障全市生活、生产用水,
南京全面开工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打造直连全国的高速铁路网
昨天,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的半年进展。交通部门加快构建过江通道网络,服务群众跨江出行。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也已经全
入汛以来南京累计降雨量显著偏少 水阳江等通江河湖水位将继续下降
今年梅雨期间,南京高淳、六合等地区降雨明显偏少,加之近日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抗旱压力倍增。记者昨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我市目前每天
南宁岁末年初提振消费系列活动启动
12月11日,由南宁市政府主办,南宁...
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发展官孙健:投资引领中国酒店业下一个二十年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酒店管理集...
全球今日讯!希尔顿集团大中华区正式成立财务共享中心
希尔顿集团大中华区宣布,正式成立...
住建部:各地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已完成98.8%的年度计划任务
12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
动态焦点:深圳“高校保租房”项目,多元化模式助推保租房供应提速
近日,深圳人才安居公众号发布消息...
曲江文旅终止与经发租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12月12日,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
前沿热点:同程旅行与捷途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构建“旅行+”出行生态
12月8日,同程旅行与捷途汽车在苏...
热点聚焦:「平台化」提速冲锋号吹响:2023年,酒店企业何以立足?
“同样是在澳门,去年我们说丽呈创...
微速讯:12月12日,近7成文旅集团股价下跌,酒店集团股价明显上涨
12月12日,酒店板块收录8家,其中...
世界今日讯!海口酒店行业举行工资集体协商签约
近日,海口市酒店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世界快报:李剑锋:2023年,民宿行业的春天会来吗?
(迈点专栏李剑锋)2022年对于民宿...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塔“冰雪之冠”完成封顶
12月9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发布消...
世界热消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正式进入圣诞模式
12月8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恢复开放...
环球要闻:深圳:非居住房屋可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
为规范既有非居住房屋改建保障性租...
全球热消息:黑龙江省2022年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17万套
近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
受台风“暹芭”带来连日降水影响 广东部分江河水位持续上涨
7月4日,记者从清远水文分局获悉,...
广东省东江局切实做好东江流域三大水库防汛度汛与蓄水保水工作
7月4日,记者从省东江流域管理局(...
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上新”了 “北向通”6个月之后正式启动
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上新了...
清远金融保险机构开通农房报案绿色通道 加速勘查定损赔款工作
买了保险就有安全感,以后我们还会...